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政协协商民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发布日期:2021-02-03 15:54 来源: 民盟绵阳市委 作者:民盟管理员 阅读次数: 字体:[  ]

编者按: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什么?表现有哪些?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作者通过简析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历史渊源及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来探讨摸索新模式下的政协协商民主途径,以期促进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同时强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一重大判断。这些重要报告和讲话凸显出了以政协协商民主为模本的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都主张将协商民主运用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什么是协商、协商民主和政协协商民主

协商是指通过讨论、对话、辩论、商量、审议以寻求共识、达成协议、协调行动。

协商民主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进行决策的民主形式。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对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议政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促进了全社会的大团结、大联合。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平台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士,促使他们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通过会议、提案 、调研报告、建议案等形式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有利于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为了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 、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其价值追求。

三、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四、政协协商民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

(一)和合共生、天下大同。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天下”观的理念,追求天下大同,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现如今,因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认为“和”才能团结不同的政治群体,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国家的发展。孔子说:“合和共生”。因此,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不是竞争式的民主,而是团结齐心的民主,它的根源是对祖国发展抱有相同期待和抱负的不同群体对社会事务的共同管理与参与。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正是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士聚集起来,参与进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求同存异、求同化异

“求同存异,求同化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人文精神和思想方法。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传统文化提倡的是包含丰富多样性的、承认差异和矛盾、承认个性和特殊性的和谐。由此出发,政协协商民主就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凝聚共识是方向也是目的,政治协商是职能也是手段。凝聚共识就是在包容中不断消弭差异的过程,但始终要坚持尊重和包容差异化。但是也要把握好尊重包容和坚守政治底线的关系,对背离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异”,要旗帜鲜明进行批评教育,绝不能使其在尊重包容多样性名义下行其道、害根本,这是政治底线,不能动摇。因此政协协商民主既要做到“求同存异”,又必须把握好“求同化异”的内核,将各方面人士调动起来,参与到政协协商方方面面,以期待最终达到增进共识、促进团结的目的。

(三)中庸之道

“中”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凡事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度”,超过为“过”,没有达到则为“不及”。儒家把“中庸”视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做出了相当精辟的表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万事万物并力求“公允相待”的胸怀。具体来看,中庸就是允许“多样”的存在,允许“不同”的存在,主张达到“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事物,持宽容的态度。将这种“宽和”用于政治,就能达到中和的状态,形成稳定祥和的局面。政协协商民主是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政协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协商,广泛听取各政党、无党派人士、各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尽可能就增进共识,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即使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矛盾、包容差异,接纳不同意见,“从善如流、兼听各方,广纳群言、汇集民智”。但是政协协商民主也必须要做到谨慎平衡,遵从不能瞎说,不能乱说,协调好方方面面。我国的政协协商民主不是西方社会的参议院,不是分权机构,也不是反对党发出不同声音的地方,我们说提倡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必须坚守政治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它强调敬天保民,多听取百姓意见,顺应民心民意,得众得国,失众失国,民为国根,为政之道,以顺民心。正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历史上,“民本”不仅是思想家的理想信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一些执政者的施政方针,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产生了诸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善政典范。现如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进一步要求我们将人民群众作为协商民主的重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政协协商民主就是我们坚持“民本思想”的最好体现。政协委员来自各个界别,他们带着感情、带着温度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谋福利,他们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带着责任深入基层,带着问题倾听呼声,带着感情体察民情;能真心诚意为群众说话,敢于讲真话,善于道实情,让群众的意愿通过政协组织得到反映,以倾情履职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多行利民之举,多解民生之困,多谋百姓之福,这使得政协履行职能的过程,成为聚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过程。政协协商民主就是团结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既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又能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持续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五)发展的定律

《易经:小畜》中有启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巩固基础的过程,而原始积累的过程都是力量的积蓄,而最终一直在不断自我完善中。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积累的结果。它经历了起步、确定、成熟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48 年“ 五一 ”口号的提出至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起步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成为我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标志性成果。“ 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 就洋溢着民主协商的精神。通过联合代表人士,民主协商,我们协商讨论”国名、纪元、国家制度、国家前途等最基本 的问题 ”团结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在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确定阶段:200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已明确指出: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我们将政协协商列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逐渐成熟阶段: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成熟阶段。重要标志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确认“ 协商民主” 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 从 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政协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不断的在理论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孕育、形成、发展、持续,不断完善进而不断成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不仅包含了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学说和制度实践,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久远的精神追求,代表着薪火相传的民族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在根源上与协商民主相契合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关切,涵养和孕育了中国式协商民主思想和制度安排。